私有5G 基础设备 特斯拉正在开发 (私有5g技术概述)

分类:资讯日期:浏览:50

特斯拉IT制造处置打算工程首席工程师PatRuelke分享的一则招聘消息显示,特斯拉正在开发私有5G基础设备,认为其电动汽车和Optimus人形机器人提供衔接。

特斯拉研发中心/数据中心投入使用 中国本土化进程再进一步

易车讯 10月25日,备受期待的特斯拉上海研发创新中心和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数据中心均建设落成,并于近期投入使用。这不仅意味着特斯拉中国本土化进程再进一步,同时也是特斯拉海外研发的一次全新探索。以此为依托,特斯拉将带来更加契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为跨国企业全球化发展带来新思考和可持续动力源泉。

按照《上海市数据中心建设导则(2021版)》相关要求,特斯拉已经完成数据中心相关审批备案要求,并建成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数据中心,用于存储工厂生产等中国运营数据。这不仅是临港新片区打造千亿级汽车产业的又一新成果,也是特斯拉为中国新能源行业、汽车产业发展做出的创新性探索与尝试。

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人才培养,一直是特斯拉本土化战略中的重要一环。目前,特斯拉已经培养起从一线操作人员,到技术尖端人才,再到新能源行业管理人才的全产业链人才储备,这些人才不仅仅为特斯拉的发展做出贡献,通过人才流动,也活跃在中国新能源行业队伍中,甚至在国际舞台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作为特斯拉首个设立在海外、以整车开发为基础的研发中心,包括软件、硬件、电子、材料、动力及能源工程团队。特斯拉上海研发创新中心不但会将本土化战略再度升格,也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研发领域已经接轨国际。

据了解,研发中心共设置28个实验室,现阶段专注于特斯拉在华软硬件、流程和技术的开发工作,同时承担中国市场的应用适配和标准测试,并参与全球AI机器学习的相关研发工作。其中,低压电子实验室、固件实验室、材料实验室是该研发中心三个颇具代表性的中国本土化研发团队。

低压电子实验室聚焦于汽车智能化方面的各项创新,为特斯拉产品的智能化和安全性提供了强力技术支撑。固件实验室则专注于软件研发层面,除了产品层面的软件开发外,还实现了零部件、整车及产品运输等多方面有效验证,为工厂的起步、量产和快速的产量爬坡提供有力支持。材料实验室同样是上海研发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并实施了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机械测试和挥发性有机物测试4个专业方向,全面协同研发各领域进行开发测试。

特斯拉中国团队还自主研发了特斯拉首个电子零部件产线组装模拟系统,能够直接模拟总装线上上百个电子零部件的组装过程,以确保车辆不断升级的固件版本始终能够在生产线上表现正常。通过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有效降低成本。未来,该系统也将在特斯拉柏林和美国得州超级工厂投入使用。同时,材料实验室还拥有特斯拉全球领先的挥发性有机物测试分析中心,得益于特斯拉建立并实施了高于同行业的挥发性有机物测试和管控标准,Model 3车型在各项挥发性有机物测试中取得优秀成绩,已经连续两年获得中国汽研“健康指数年度推荐车型”。

另外在全球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的芯片短缺危机中,特斯拉研发团队快速迭代,在短时间内对部分软件程序进行了有效调整并充分验证了其可靠性,极大程度上缓解了芯片短缺带来的压力。未来,特斯拉上海研发创新中心还将围绕整车、充电设备及能源产品等进行更多原创开发工作,发展成为与美国研发中心同等规模的综合型研发中心。

特斯拉CEO伊隆·马斯克曾在2021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强调:“随着自动驾驶的快速发展,车辆数据安全尤为突出,我们认为有必要采取技术措施来消除公众担忧。”随着智能汽车的快速普及,数据安全已然成为关系到国家利益与个人信息安全的行业发展关键之一。

高光频现市值飙升 特斯拉背后的科技帝国浮出水面

最近马斯克和他的特斯拉曝光率很高,在今年7月的新能源车销量排行榜上,特斯拉唯一一款国产车型Model3卖出了辆,夺得第一名,并远超第二名AIONS,后者7月的销量为3685辆,差了一个数量级。

8月24日,特斯拉中国官网发布信息,Model?Y正式开始接受国内消费者的预订,推出了两款车型,价格分别为48.8万元和53.5万元,预计最快将于2021年开始生产。而这个价格已达到了奔驰GLC的区间,堪称豪华车。

豪华和中高级都有了,外媒又报道说特斯拉将发布“平民电动车”Model?2,售价约为15万人民币左右,这对于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来说无疑是一个重磅炸弹,不仅挑战大众还未在中国上市的ID.4,也将严重打击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型。

特斯拉接连不断的在汽车市场放大招,就像鲢鱼一样搅动着国内的新能源车行业,哦,不止新能源,还有燃油车,一并受到强烈的冲击。马斯克还放出豪言,“我们的使命就是让人们买得起汽车,现在最大的困扰就是:我们的汽车还不够便宜,必须得解决这个问题。”

(马斯克介绍脑接口)

马斯克似乎还不满足,又在最近搞了一个轰动世界的发布会,现场展示了一种可植入人脑的脑接口,用于在人类大脑与电子计算机等外部设备之间搭建起直接交互的信息通路,现场还请了三头猪作为展示“模特”,一头未植入脑接口,一头植入后又取了出来,一头已经植入。

(马斯克的龙飞船)

可以说,在当今世界,马斯克就是一个未来高科技的符号,其麾下的SpaceX公司已实现了首次商业载人太空飞行,并成功返回地球。并且,这艘龙飞船还可重复使用,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太空飞行和运行模式。

除此之外,马斯克头上的光环还有即将成型的“星链计划”,很多人都认为这个项目如果实施,未来将可能超过5G,独辟蹊径的抢占未来互联网的高地。

不得不说,马斯克是一个科技和商业奇才,他总是能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以创新科技的形式挑动某个行业的神经,带领整个行业或世人关注的目光一起嗨,并稳稳的矗立潮头。这样的实力,自然引得资本市场一起高潮,其麾下的特斯拉近日市值大涨,已达到4541亿美元,一举超过丰田,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车公司。

不仅如此,特斯拉的业务也从制造汽车开始往外拓展,例如其软件业务就包括了AutoPilot?FSD完全自动驾驶选装包、OTA付费升级、高级车联网等,目前的收入也达到了13亿美元。而无人驾驶功能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就如同马斯克通过那三头猪展示的脑接口一样,被认为在未来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目前来看,特斯拉已不单单是一家新能源车企,而是一个依托于自动驾驶的高科技产业链,里面不仅包含造车,还有电池,无人驾驶,智能互联等,其蕴含的市场巨大,未来发展相当可观。如果有一天,特斯拉的市值超过苹果,也不要感到奇怪。

聪明的车+智慧的路,车路协同能否助力中国自动驾驶弯道超车?

还记得那句著名的广告语么——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XX车,虽说是为了吆喝卖车,但也折射出了千百年来互为依存的车、路关系。及至100多年前,机械取代了畜力,汽车横空出世,并随之催生了现代路网和交通规则的出现,车和路的关系变得更加密不可分。当下,汽车的智能化、网联化已成大势,尤其是在5G、AI、大数据等硬核科技的加持下,新型的车路关系正在形成……

在日前闭幕的“第五届i-VISTA智能网联汽车国际研讨会”上,来自***、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汽车、通信、IT等行业的专家学者,围绕“5G融和智联新生态”的主题展开头脑风暴,最后达成共识:推进车路协同,应是中国乃至世界发展智慧交通的必由之路。

因为档次高、规模大,而且议题紧扣技术热点,前瞻行业趋势,已是第五届的智能网联汽车国际研讨会,不仅被誉为全球智联汽车产业的“头脑峰会”,更被视作行业的风向标。

在本届研讨会上,5G新基建和车路协同,成为频繁出现的两大热词,这也反映出:在5G新基建的推动下,车路协同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中国自动驾驶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一、车路协同在中国备受关注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主要有三大类:单车智能(AV)、智能网联汽车(基于V2V的通信)、车路协同(CADS)。

其中,单车智能,它的车载系统很复杂,要求很高、也很昂贵,20万美元上下,但是它的视觉、计算功能却很有限。而最近兴起的智能网联汽车,可以克服很多单车智能的缺陷和障碍,提升它的性能,降低它的成本,也称之为聪明的车。

所谓车路协同,就是通过聪明的车、路感知设备以及I2X和V2X的信息交互对交通环境进行实时高精度感知(网络互联化);它涵盖了不同程度的车辆自动化驾驶阶段;考虑车辆与道路供需间不同程度的分配协同优化(系统集成化);通过车、路高效和协同执行感知、预测、决策和控制功能,形成以车路协同自动驾驶为核心的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

简而言之,车路协同主要是把路和车考虑成完整的系统。

东南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智能网联交通联合研究院院长冉斌曾在演讲中提到:由于车路协同的安全性、可靠性高,能用聪明的道路弥补智能网联汽车的不足,所以大大降低了自动驾驶的门槛。打个形象的比方,智慧的路如同是给车加了外挂,即便智能汽车某些性能达不到“聪明”绝顶,在车路协同的配合下,也能胜任智慧出行的需求。反之,如果没有智慧道路的助攻,势必对单车智能水平提出更高要求,这将导致智能汽车的研发制造成本显著增加。有数据标明,与追求单车智能相比,车路协同可帮助单车成本节省50%—90%。

2020年2月22日,11部委联合下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提出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

3月,工信部印发《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通知》,提出促进“5G+车联网”协同发展。11月,国务院颁布《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强调协同推动智能路网设施建设,建设支持车路协同的无线通信网络,推进智能化道路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智慧公路成为了“十四五”期间公路建设投入的重点,加上“新基建”战略实施带来的机遇,智能网联车路协同已经驶上“快车道”。

二、中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车路协同?

中国大力发展车路协同,仅是其长远成本相对较低、安全性高、可靠性高吗?

非也!

在自动驾驶领域,中国还是一个追赶者,而美国属于一个先行者。

谷歌母公司旗下的Waymo早前是谷歌自动驾驶部门,现在独立出来了,一直到现在都是全球自动驾驶领域的领头羊,在技术榜单中长期居于榜首。另外,美国还有非常多的自动驾驶领域的强者,比如出行领域的优步,汽车制造商的通用、福特,科技公司的特斯拉、苹果,等等。同时,美国在自动驾驶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也更加完善。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虽然近几年借助通信技术、智能网联的超前发展,自动驾驶进入了快车道,但无论是自动驾驶里程还是核心技术水平都还有一定的差距。而中国自动驾驶相关产业要想追美、超美,就必须得走自己特色自动驾驶技术路线。

车路协同,正是中国在无人驾驶上弯道超车的机会。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否发展好车路协同,决定了我国自动驾驶产业未来的前景与命运。

三、好的不一定就是对的,中国适合发展车路协同吗?

有美国的相关专业人士就指出:L5级完全自动驾驶必须满足在所有道路、天气条件下的正常与安全行驶,这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由此可见,聪明的车+智慧的路,才是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真正可行的路径。

车路协同的优势并非只有中国看到,美、日、欧等国如今也对这方面投入了更多的关注。目前,在推进车路协同方面,我国仍然是处于行业引领地位,这既得益于我国拥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一定程度上也源于我国特殊的国情。

首先是交通场景:国外地广人稀,交通环境单一,路边没有明确标识的地方都可以停车,单车智能就可以实现很好的效果;而中国人口密度大且集中,交通环境复杂多样,无法依靠单车智能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必须依靠车路协同。

其次是基础设施投入:4G不足以支撑车路协同的发展,只有高宽带、低时延、广连接等特性的5G才能充分满足需求。据德国数据公司IPlytics的数据显示,2019年8月前,中国已部署约35万个5G基站,大约为美国的10倍,中国在基础设施上有很大的优势。

在已经结束的“第五届i-VISTA智能网联汽车国际研讨会”上,来自中汽院智能网联的夏琴就透露:中国的5G已经进入到规模化发展的一个阶段,现在三家运营商已经开通的5G基站已经超过了60万个,同时每周新增5G基站都在1.5万个左右。

四、车路协同当前落地的难题以及挑战

尽管车路协同是目前最好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也是中国最适合发展的自动驾驶技术路线,但不可否认的是,车路协同对全世界而言都是一个全新的技术,整个行业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看上去很好的东西,想要快速实现却非常困难。目前,国内落地的车路系统项目都在示范园区内,想要“出圈”大规模推广、应用到开放道路环境中,还需要克服大量的难题以及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

比如基础设施改造成本方面:网络前自动驾驶事业部总经理、现自动驾驶初创企业中智行CEO王劲透露,将普通道路大规模升级为智能道路早期一公里所花费的成本最高能达到400万元每公里,即便是随着许多设备自身成本在降低,道路改造的费用在未来也会在100万元每公里左右,这些成本是任何一家私营企业都负担不起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投入。

另外,虽然我国的5G基础设施领先,但距离全面部署还有很长的距离,而且,车路协同的许多设备暂且没有专用频道,测试时也是与智能手机混用5G网络,这在以后肯定是不行的。

再比如个人隐私问题:匿名性是现代社会的基础,也是信息时代的悖谬。当车路协同真正实现时,想要获取一辆车的行驶轨迹、车辆状态甚至车内情况都轻而易举,如何保障公共信息安全与公民个人隐私安全又是另外一个难题。

还比如在硬件技术方面,路测的感知单元对于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维护性有严格的要求,需要进行缜密的设计和反复的验证。而在组网技术方面,车辆和基础设施之间的通信方案目前也没有行业统一的方案。

同时,车路协同需要依靠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实时构建道路的交通流模型。由于在路侧的感知单元量众多,感知单元相互之间也会进行共享和同步,此时的传感器融合将是对数据更高层次的融合,相比对单个感知单元的融合,技术难度将会增大。

无论是成本、技术、隐私、标准、法律法规等方面,车路协同要想大规模落地还有很多的困难需要解决,车路协同的发展,需要***、科技企业、车企、通讯企业等多方参与。

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已经有数十个车路协同相关项目落地,这些难点得到解决也只是时间问题。

写在最后:

汽车诞生一百年后的今天,借助5G和新基建,传统的交通正在将车和路融合在一起,更聪明的车和更智慧的路,二者相合,车路协同,将会带来全新的高级智能出行方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