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美国交通意外死亡人数同比降低3.6% (2023年美国最新电影)

分类:资讯日期:浏览:64

据外媒报道,美国国度公路交通安保治理局(NHTSA)在4月1日示意,2023年美国交通意外死亡人数同比降低了3.6%,至40,990人,延续第二年降低,但仍远高于疫情大盛行前的水平。

2023年美国交通意外死亡率高于2008年至疫情迸发前的任何一年。去年美国机动车的总行驶里程初次超越了疫情大盛行前的水平。

专家示意,在COVID-19疫情大盛行时期,美国路线上的车辆数量有所缩小,一些驾驶者以为此时警察监管力度较低,因此他们在驾驶时会产生一些风险水平较高的行为。

NHTSA的代理局长去年对媒体示意,美国交通意外死亡人数参与的局部要素是疫情大盛行时期路线简直空无一人,造成产生驾驶员超速行驶以及其余不良驾驶行为。

2021年,美国交通意外死亡人数同比猛增10.5%,至42,915人,这是自2005年以来美国路线死亡人数最高的一年。

NHTSA在4月1日颁布的另一份报告显示,2022年美国行人死亡人数同比回升了0.7%,至7,522人,为1981年以来最高水平。同年,美国自行车骑行者死亡人数回升了13%,至1,105人,是至少1980年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年。

NHTSA还示意,2022年触及65岁或以上驾驶员的致命交通意外参与了4.7%,至7,870起,这是该机构自1975年开局记载以来,触及老年驾驶员的交通意外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年。

在疫情大盛行病时期,虽然路线经常使用人数有所降低,然而超速行驶、在酒精或其余药物的影响下驾驶或不系安保带的事情均有所参与。

NHTSA示意,酒驾和药驾依然是一个重大疑问,而且还有10%的驾驶员不系安保带。该机构已提议需要车企在未来的车辆中装置安保带提示装置。

大家帮我找找1990-2005 每年的交通事故伤亡统计

1998:事故次数(次) 死亡人数(人) 受伤人数(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1999:事故次数(次) 死亡人数(人) 受伤人数(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2000:事故次数(次) 死亡人数(人) 受伤人数(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2001:事故次数(次) 死亡人数(人) 受伤人数(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2002:事故次数(次) 死亡人数(人) 受伤人数(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2003:事故次数(次) 死亡人数(人) 受伤人数(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2004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一个交通事故死亡报告,其中有两组数据让中国人不得不深思。 数据一,中国汽车总量占全球汽车总量的1.9%;数据二,中国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世界的15%。 我国交通事故的致死率为27.3%,居世界首位;而美国仅为1.3%;日本只有0.9%。 拿两个规模相当的城市比较,北京的交通事故致死率为14%,东京则为0.7%。 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高级工程师翟忠民透露,多年来中国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均超过10万人,居世界第一。 中国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非常严峻,统计数据表明,每5分钟就有一人丧身车轮下,每1分钟都会有一人因为交通事故而伤残。 一个很残酷的对比是:2003年的SARS在中国造成的死亡人数,还不到当年车祸死亡人数的零头,但车祸得到的重视程度却远不如SARS。 在中国,每年因交通事故伤亡的人数已经相当于一场灾难性的战争,其引起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比火灾、水灾等不可抗力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总和及经济损失还大得多,而汽车存在安全隐患是罪魁祸首。 提高汽车安全性能,已经成为了有关职能部门和汽车制造商们迫在眉睫的任务。 2005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起,比2004年减少起,下降13.1%;造成人死亡,同比减少8339人,下降7.8%;造成人受伤,同比减少人,下降2.3%;直接财产损失18.8亿元,同比减少5.1亿元,下降21.2%。 万车死亡率为7.6,比2004年减少2.3。 一、29个省(区、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同比减少 2005年,全国有29个省(区、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与2004年相比下降。 其中,河北、辽宁、黑龙江、江西、河南、贵州6个省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降幅超过10%。 湖南、新疆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上升。 二、年末年初月份交通事故较多 2005年,下半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是上半年的1.2倍。 全年月平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死亡8228人,各月事故呈“鞍型”分布,即年末年初月份事故较多,中间月份事故相对较少。 月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是11月(死亡9458人),最少的是3月(死亡6856人)。 三、下午至晚间时段交通死亡事故多发 2005年,全国发生于日间的交通事故共起,导致人死亡,分别占总数的60.6%和51.8%;夜间发生起,导致人死亡,分别占总数的39.4%和48.2%。 下午至晚间时段(14:00~22:00)发生交通死亡事故比例较高,共死亡人,占总数的45.4%。 四、机动车驾驶人交通违法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超速行驶、疲劳驾驶、客车超员等交通违法肇事减少 2005年,全国机动车驾驶人交通肇事起,造成人死亡,分别占总数的92.7%和92.2%。 因非机动车驾驶人、乘车人及行人过错导致交通事故起,造成4207人死亡,分别占总数的4.5%和4.3%。 因超速行驶导致人死亡,比2004年下降13%;疲劳驾驶导致2566人死亡,同比下降16%;违法超车、会车导致6871人死亡,同比下降11.8%;违法占道行驶导致4488人死亡,同比下降19.8%。 超员客车交通事故导致3039人死亡,同比下降 19.5%。 五、大货车、小客车和摩托车肇事突出,营运车辆交通事故减少 2005年,大货车肇事造成人死亡,占总数的21.8%;小型客车肇事造成人死亡,占总数的20.6%;摩托车肇事造成人死亡,占总数的21%。 低速货车、三轮汽车和拖拉机肇事共造成9874人死亡,占总数的10%,同比下降12.1%。 2005年,营运车辆肇事起,导致人死亡,分别占总数的30%和39.2%,与2004年相比分别下降16.3%和 6.1%。 其中,营运客车肇事起,导致人死亡,分别占总数的11.4%和10.7%,同比下降19.9%和10%。 另外,2005年发生运输危险化学品车辆交通事故403起,导致268人死亡,与2004年相比分别下降3.2%和15.1%。 六、低驾龄驾驶人肇事减少,但所占比例较高 2005年,全国3年以下驾龄机动车驾驶人肇事共导致人死亡,占全部机动车驾驶人肇事导致死亡总人数的31.9%,比2004年下降7.6%。 其中,1年以下驾龄驾驶人肇事造成人死亡,同比下降16.1%。 从交通方式看,3年以下驾龄机动车驾驶人驾驶大货车肇事较多,共造成8299人死亡,占3年以下驾龄驾驶人肇事致死人数的26.3%;其次是驾驶小客车肇事,共造成7669人死亡,占3年以下驾龄驾驶人肇事致死人数的24.3%;驾驶两轮摩托车肇事,共造成4198人死亡,占3年以下驾龄驾驶人肇事致死人数的 13.3% 七、二、三级公路交通死亡事故突出 2005年,全国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起,造成人死亡,分别占总数的60.6%和77.7%。 城市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起,造成人死亡,分别占总数的39.4%和 22.3%。 从公路技术等级看,二、三级公路上交通死亡事故最多,共造成人死亡,占总数的48.1%。 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造成6407人死亡,占总数的6.5%,比2004年上升2.8%。 从公路行政等级看,国道、省道上交通死亡事故最多,共造成人死亡,占总数的53.7%。 八、农村道路交通事故所占比例较大 2005年,全国县道、乡道等农村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起,造成人死亡,分别占总数的22.6%和24%。 全国农业人员及农民工因交通事故死亡人,占总数的28.4%,比2004年下降3%;受伤人,占总数的22.9%,比2004年上升2.3%。 九、群死群伤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多发 2005年,全国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道路交通事故47起,造成807人死亡、705人受伤。 与2004年相比,事故起数减少8起,下降14.5%;死亡人数减少45人,下降5.3%;受伤人数减少172人,下降19.6%。 (一)24个省(区、市)发生了特大交通事故。 其中,江西、广东各发生4起,山西、云南各发生3起,河北、内蒙古、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西、重庆、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13个省(区、市)各发生2起。 山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等省(区、市)发生特大交通事故起数比2004年减少2起以上。 其中,四川同比减少7起,广西同比减少3起。 另外,江苏、广东、青海3省同比增加2起。 (二)5月、10月份特大交通事故较多。 平均每月发生4起特大交通事故,5、10月份高于其他月份,分别发生了7起和6起。 2005年春运期间发生4起特大交通事故,比2004年减少14起,下降77.8%。 (三)超速行驶、疲劳驾驶、客车超员等交通违法严重,机械故障导致事故增多。 47起特大交通事故中,因驾驶人超速行驶导致12起,占总数的25.5%;因疲劳驾驶导致7起,占总数的14.8%;因违法超车、违法占道行驶等导致事故5起,占总数的10.6%。 有17起事故中存在客车超员违法行为,占总数的36.2%。 此外,因机动车制动失效、爆胎等原因共导致9起事故,占总数的19.1%,比2004年增加3起。 (四)营运车辆肇事突出。 47起特大交通事故中,营运客车肇事29起,造成480人死亡,分别占总数的61.7%和60%。 跨省长途营运客车肇事12起,占营运客车事故总数的41.4%;中短途营运客车肇事17起,占营运客车事故总数的58.6%。 营运货车肇事16起,造成296人死亡,分别占总数的34%和36.7%。 (五)国道、省道和高速公路上特大交通事故多发。 47起特大交通事故中,在公路上发生44起,造成746人死亡,分别占总数的93.6%和92.3%。 其中,国道、省道上共发生22起,比2004年减少2起,占总数的46.8%;县道、乡道上共发生7起,同比减少15起。 高速公路上发生10起,同比增加了2起。 (六)事故形态以单方事故为主,坠车事故较多。 47起特大交通事故中,共发生单方事故28起,占总数的59.6%。 其中,有21起为坠车事故,多发生在西部多山地区,占总数的44.6%。 非单方事故中,发生正面碰撞事故8起,追尾碰撞事故7起,两者合计占事故总起数32.6%。

美国每年车祸死亡人数

人。 根据查询中国日报网显示,每年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人,美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其道路交通事故在世界上也是最高之一。 车祸,指行车(多指汽车等机动车)时发生的伤亡事故。

有这么一个表格 是关于四个省区的2010年能源消费情况统计表 麻烦大家告下到底是哪四个对应省啊?

学习科学发展观参考资料(相关数据)(一)GDP能耗基本情况1、2006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公报发布2006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8%。 从主要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看,煤炭上升5.5%,石油石化上升8.7%,钢铁下降1.2%,有色上升0.4%,建材下降4.5%,化工下降5.0%,纺织下降5.5%,电力上升0.8%。 总的来看,当前各地区、各主要行业节能降耗形势仍不容乐观,完成今年节能降耗目标任务仍十分艰巨。 为此,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要求,认真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大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及十大节能工程,抓好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管理,完善节能保障机制等各项措施,努力实现全年节能降耗目标。 (来源: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网站)2、单位GDP能耗为何不降反升尽管国家首次明确提出今年单位GDP能耗降低4%左右的约束性发展指标、节能降耗措施今年以来密集出台,半年内就安排5.4亿元国债资金支持了98个重点节能项目,可1日公布的最新能耗统计数据让人颇感意外。 上半年,全国能耗增长仍快于经济增长,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0.8%,煤炭、石油石化、有色金属、电力等行业能耗水平均有所上升。 事实上,合计占全国能源比重80%的原煤产量、发电量上半年分别同比增长12.8%和12%,增速分别比上半年经济增速高出1.7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 总体看,今年实现节能降耗目标难度较大,节能降耗形势十分严峻。 在现有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不合理产业结构的背景下,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工业投资的高速增长,必然带来能耗的高速增长。 这是上半年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的根本原因。 上半年,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3%,比近年平均增幅高出6个百分点。 我国工业能耗约占全社会能耗的70%,而上半年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增长13.2%,超出经济增速2.3个百分点。 进入二季度,工业生产更是逐月提速,6月份增速高达19.5%,几乎是经济增速的一倍。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能耗较低的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上半年仅分别增长5.1%和9.4%。 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山东。 近年来,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一直保持较高增长,从去年一季度开始,山东规模以上工业总量跃居全国第一。 与此相伴的是,这个能源大省一举变成能源净输入省。 山东省有关部门分析认为,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工业能耗的急剧增加”。 “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说。 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电力供需矛盾有所缓解的情况下,部分地区又开始盲目追求GDP增长,高能耗行业和企业再度抬头,成为推动能耗上升的主力军。 分析一下国家统计局等此前发布的我国第一份能耗公报,不难看出,从东部到西部,单位GDP能耗整体上呈现出逐步递增并拉大差距的趋势。 专家分析,这与西部省份发展较多依赖能源、原材料消耗较大的重工业不无关系。 宏观统计结果是这样的:上半年,高耗能的重工业增长18.5%,比经济增速高出7.6个百分点;在能耗较高的制造业中,近三分之二的行业投资增速超过40%;煤炭开采及洗选业、电力热力生产与供应、石油与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采选等高能耗、高污染项目成为上半年投资高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钢铁行业的GDP权重仅为3.14%,可在全国能耗总量中的份额却高达15%。 这个能耗大户上半年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钢材产量增长25.78%。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警告说,这种增长过快的状况应当引起注意,控制产能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仍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除上述两个结构性原因外,节能降耗方面长期以来存在的技术性、制度性等问题也是分析上半年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时值得注意的因素。 朱宏任认为,我国能源技术落后,能源效率明显偏低,能源开发利用的重大核心装备仍不能自主设计制造,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技术的应用还不广泛。 我国目前火电平均供电煤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20%以上。 如果每度电的供电煤耗下降10克标准煤,全国一年可少消耗2000万吨标准煤。 国电集团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建民说,国产同类型发电机组的煤耗比发达国家高出不少,单纯从技术角度分析,国产发电机组节能降耗还有较大潜力。 据钢铁行业的专家介绍,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总体上看我国钢铁工业能耗水平存在20%左右的差距。 其中,大中型钢铁企业能耗总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0%左右,中小型钢铁企业能耗水平差距大约在50%左右。 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的严峻形势已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并提出着力抓好的六项节能工作;发改委与30个省级人民***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能耗标准将成为***核准项目的强制性门槛,中央财政将理顺能源产品价格,抑制能源低成本消费,建设部门将在北京评选“十大不节能建筑”,只要真正把这一系列节能降耗措施落到实处,全年单位GDP能耗降低4%左右的目标就不会太遥远。 (来源:新华网)3、广东上半年能耗再降 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7%广东省统计局负责人透露,去年能耗创全国最低水平的广东今年上半年再传捷报——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电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3项指标继续下降,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2.7%、2.2%和2.7%,预计今年全年单位GDP能耗可下降3%。 广东单位能耗呈下降趋势,主要得益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近年来,广东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服务业快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今年上半年,广东三大新兴支柱产业之一的电子信息业表现十分出色,同比增长31.7%,提高了13.7个百分点,而冶金、建材、陶瓷、印染、造纸、火电等高耗能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不断降低。 今年以来,广东在全社会强化节能管理,大力抓好钢铁、电力、石化、化工和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工作,对超过行业耗能限额标准的企业强制采取节能降耗措施,并根据产业政策,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落后生产能力,关停并转一批小化肥、小冶炼及小水泥。 广东实施一批节能重点工程,推动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机构节能、绿色照明、能源利用监测能力建设等重大节能工程建设。 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江门、汕头等6个城市开展创建节约型城市试点工作。 广东省决定,从今年起建立和实施单位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通过定期公布各市能耗水平,把节能降耗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体系,推动全省节能降耗工作再上新台阶。 全省第一份能耗公报已于7月公布。 同时,广东正加紧编制《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及节能、节水、节地、环保产业等专项规划,开展《广东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前期调研,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体系。 (来源:《人民日报》 2006年8月8日第1版)(二)能源供给、能耗消费与节能状况1、我国能源资源的状况中国自然资源总量排世界第七位,能源资源总量约4万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三位。 中国煤炭保有储量为.9亿吨,但精查可采储量只有893亿吨,石油的资源量为930亿吨,天然气的资源量为38万亿立方米,现己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只占资源量的约20%和约6%,仅够开采几十年;煤层气资源量为35万亿立方米,相当于450亿吨标准煤,排世界第三位,但尚未成规模开发利用。 因此,我国常规能源资源并不丰富,应建立正确的“资源意识”,并具有相应的“忧患意识”。 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但是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匮乏。 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20%;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1%、原油占2.4%、天然气仅占1.2%。 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为十分之一。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我国1998年一次能源生产量为12.4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量为13.6亿吨标准煤(不包括农村非商品生活能源消费二亿吨标准煤),约为世界能源消费量的10%;人均能源消费量仅为1.165吨标准煤,居世界第89位,不足世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2.4吨标准煤的一半,是发达国家的1/5~1/10(欧洲及独联体人均能源消费量为5吨标准煤,北美人均能源消费量超过10吨标准煤)。 目前我国人均拥有发电装机仅0.222KW,人均发电量为927kwh,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为发达国家的1/6~1/1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年人均能源消费量将逐年增加,专家预计,到2040年将达到2.38吨标准煤左右,相当于目前世界平均值,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 人均常规能源资源相对不足,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 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基本上是平衡的,但从1993年开始成为能源净进口国。 据预测,中国未来能源供需的缺口将越来越大,在采用先进技术、推进节能、加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以及依靠市场力量优化资源配置的条件下,2011年约缺能8%,到2040年将短缺24%左右,其中石油缺额可能多达4.4亿吨标准煤。 石油进口依存度(净进口量与消费量之比)由1995年的6.6%上升为2000年的20%。 预计2011年将上升为23%。 天然气进口依存度2000年为6%,2011年为20%。 能源安全性的问题也将提到议事日程。 2、能源消费量的分析1998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约为128.9亿吨标准煤,其中美国消费32.3亿吨标准煤,占世界能源消费的25.1%,居世界第一位。 我国(不含香港、台湾、澳门地区)能源消费量为13.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0.9%,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1981年至1998年节能取得了巨大成绩,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50%,节能率达4.5%(是全世界最高的,约为OECD国家的2.5倍),按产值能耗计算十八年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共8.8亿吨标准煤。 相当于减排粉尘1200万吨,减排灰渣2.1亿吨,减排二氧化硫123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9亿吨(以碳基计算)。 因此,节能也是环保和减排温室气体的有效措施。 与此同时,我国的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为4.62%。 从近年情况来看,今后的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将有所下降,如果按4%来推算,年能源消费量情况如下:年份1998年2000年2005年2011年2015年2040年单位:亿吨标准煤13.614.717.921.826.570.6到2015年,我国能源消费量接近翻了一番,是现在全世界能源消费量的五分之一;照此发展到2040年,中国的能源消费量将超过70亿吨标准煤,超过现在全世界能源消费量的一半!这样大的能源消费量无论如何也是不能实现的。 如果按进一步加大节能力度、降低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为2.8%(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7%,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4)的方案计算:年份1998年2000年2005年2011年2015年2040年单位:亿吨标准煤13.614.416.518.921.743.4到2015年,我国能源消费量将达到21.7亿吨,是现在能源消费量的1.6倍;即使按此低增长速度发展,到2040年我国一次能源的总消费量比2015年又翻了一番,将达到43.4亿吨标准煤,是现在能源消费量的3.2倍,人均能源消费量2.71吨标准煤,超过了世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和专家的预测。 中国工程院的专家预测,到2040年我国的能源消费量应在30亿吨标准煤左右。 因此,我国今后的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必须大幅度降低!而且应越来越低,到2040降到零增长。 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只能走高效利用能源的节能型之路。 3、我国节能潜力的分析我国节能潜力巨大。 一是产品能耗高。 中国主要用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25~90%,加权平均高40%左右。 例如,我国火电厂供电煤耗为每千瓦时404克标准煤,国际先进水平为317克标准煤,高出27.4%;我国吨钢可比能耗平均为966公斤标准煤,国际先进水平是656公斤 标准煤,高出47.3%;我国每吨水泥熟料燃料消耗为170公斤标准煤,而国际先进水平为107.5公斤标准煤,高出58.1%。 我国国内企业主要耗能产品的单耗,落后的与先进的相差1~4倍。 经对15个行业节能潜力的分析,近期技术措施节能 潜力约为1亿吨标准煤。 二是产值能耗高。 中国的产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 产值能耗高即单位能耗创产值低,我国每公斤标准煤能源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为0.36美元,日本为5.58美元;法国为3.24美元;韩国为1.56美元;印度为0.72美元;世界平均值为1.86美元,日本是中国的15.5倍,法国是中国的9倍;世界平均值是中国的5.2倍;韩国是中国的4.3倍;连印度也是中国的2倍(注:这里有汇率、能源结构、气候条件等不可比因素)。 经测算,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降低高能耗行业的比重、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以及居民生活用能优质化等措施,近期国民经济产值能耗节能潜力达3亿吨标准煤左右。 因此我国“十五”期间总的节能潜力约为4亿吨标准煤。 另外,为了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节能,其产品能耗和产值能耗仍在下降,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并未全面减小;随着我国能源消费量 的增加,节能潜力还将逐年增加。 据专家测算,2015年我国节能潜力约为9亿吨标准煤。 (来源:中国环保网)(三)我国水资源状况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 由于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按照2004年人口计算,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85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 此外,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与土地、矿产资源分布以及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多、西部少,山区多、平原少。 北方地区(长江流域以北)面积占全国63.5%,人口约占全国的46%、耕地占60%、GDP占44%,而水资源仅占19%。 其中,黄河、淮河、海河3个流域耕地占35%,人口占35%,GDP占32%,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7%,人均水资源量仅为457立方米,是我国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需水量,尤其是工业和生活用水量,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而逐年增加。 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工业用水从1980年的457亿立方米,增加到2004年的1229亿立方米,增加了1.7倍。 城镇生活用水从1980年的68亿立方米,提高到2004年的361亿立方米,增加了4倍多。 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将近400亿立方米。 “十五”期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 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 全国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缺水比较严重的有110座。 2004年下半年,广东、广西、海南出现大面积干旱,许多城市用水紧张,工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 与此同时,为了维持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要求,一部分城市和地区不惜牺牲生态和环境用水,大量挤占生态和环境用水,引起地面下沉、水质变硬、海水倒灌等严重生态问题。 一些生态严重恶化的地区,河流断流、湖泊干涸、湿地萎缩、绿洲消失。 我国淮河流域、西北部分内陆河流、辽河和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均超过或接近60%,海河流域已经超过100%,远远超过流域允许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极限。 我国一方面存在严重的缺水问题,另一方面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 农业用水效率方面,全国平均单方灌溉水粮食产量约为1公斤,而世界上先进水平的国家(如以色列)平均单方灌溉水粮食产量达到2.5~3.0公斤。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采取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农业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5%,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5左右,而英国、德国、法国、匈牙利和捷克等国家,节水灌溉面积比例都达到了80%以上,以色列的灌溉面积全部采用微灌和喷灌,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在0.7~0.8之间。 我国工业水重复利用和再生利用程度较低,用水工艺比较落后,用水效率较低。 我国2004年万元GDP用水量为399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先进国家的8倍。 我国2004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96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约为60%~65%。 国外发达国家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一般在50立方米以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一般在80%~85%以上。 如美国200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不到15立方米,工业水重复利用率约为94.5%,日本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也仅为18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以上。 总体来看,我国现状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相当于先进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节约用水还存在较大潜力。 生活用水方面,公众节水意识有待提高,节水器具使用率普遍偏低。 此外,我国海水利用和再生水利用水平较低。 (来源:汪恕诚在中宣部等六部委举办的形势报告会上的报告――《谈中国走节水型社会之路》,2006年5月16日)(四)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基本情况2005年,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煤电油运绷得很紧的情况下,全国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比上年下降10.7%和7.1%。 工矿商贸和道路、水上、铁路交通等事故都有较大幅度下降。 煤矿事故起数减少9.2%, 死亡人数减少1.5%, 百万吨煤死亡率下降到2.81, 减少0.27。 全国31个统计单位(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有29个单位事故死亡人数低于控制指标。 今年1-5月份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1.4%和12.1%。 但形势依然严峻:一是煤矿等重特大事故多发。 从2004年10月中旬到2005年12月上旬,相继发生了6起涉难百人以上的煤矿事故。 2005年全国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重特大事故134起,比上年增加了3起,死亡人数增加17%,其中煤矿58起,增加15起,死亡人数增加66.6%。 今年1-5月份发生30人以上事故2起,多起一次死亡接近30人的事故,有的事故只是由于侥幸而没有造成更为惨重的伤亡。 二是事故总量仍然过大。 2005年全国共发生各类事故起,死亡人,其中道路交通事故人,占77.7%;铁路路外事故7380人,占5.8%;煤矿事故5938人,占4.7%;建筑施工事故2607人,占2.0%。 三是我国工矿企业事故伤亡的风险仍然很高。 目前工矿企业10万人死亡率为10左右,其中煤炭行业从业人员10万人死亡率高达109.1,非煤采矿业为80.2,化学工业和建筑业分别为10.26和9.95。 (来源:李毅中在中宣部等六部委举办的形势报告会上的报告――《谈谈我国的安全生产问题》,2006年6月29日)(五)人口、就业与城乡差距情况1、我国人口状况国家统计局测算数据表明,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总数达到13亿(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 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 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1.8预测,2011年和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7亿和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 中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学粗入学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年)。 并且,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2004年,城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43年,乡村为7年;城镇文盲率为4.91%,乡村为10.71%。 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1%;65岁以上的老人为968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7.6%。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突出特点是老龄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地区不平衡,社会负担重,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老年人口比已经达到了14%,西部贫困地区还不到9%。 (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2、中国当前的就业情况中国目前和未来存在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大、城镇失业严重和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的经济和社会难题。 从农村劳动力的剩余看,据经济普查,2004年乡镇企业缩水后的中国劳动力三次产业就业比例为59:21:20,此就业结构为日本1915年时的水平、韩国1965年左右水平、中国台湾地区1955年水平。 按照2004年人均GDP水平和GDP的三次产业结构衡量,就业结构与生产结构的偏差:农业劳动力高15%-20%,工业低6%-9%,服务业低8%-12%。 不包括在城镇务工的1.1亿农民工,农业产业中还剩余1.5亿劳动力。 从城镇就业形势看,如果按照1990年的城镇人口从业水平推算,2005年城镇人口实际失业率已经达到17.74%。 由于人口动态规模巨大,今后5年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镇新增劳动力、企业改革和产业调整劳动力、消化往年失业等四大就业压力,需要每年平均提供2400万个就业机会。 如果不进行大的政策调整,每年劳动力就业缺口将达900-1100万,2011年将在城镇积累1亿左右的失业劳动力。 (来源:周天勇《打破中国的就业幻觉》,《中国改革》)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31日发布的一份报告预计:下半年中国农民现金收入增速可能继续减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 发改委表示,中国将加大对农民增收的政策扶持。 据悉,今年上半年中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797元,比去年同期实际增长11.9%,但增速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 农民收入增幅下降已经引起官方关注。 根据这份发布在发改委网站上的报告,下半年粮食价格走低、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可能继续上涨,这些都是对农民增收不利的因素。 发改委援引有关部门的预测,仅粮价下降和粮食生产成本上升,就将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减少30到50元。 发改委表示,下半年中国将积极研究建立农民种粮收益综合补贴制度,加大对粮食和生产资料价格的调节力度。 此外,发改委还将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引导和扶持农民转移就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在社会保障方面,发改委表示,着手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切实解决包括外出农民工在内的全体农民的保障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