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信息,从小米官宣造车到首车正式上市并成为大爆款、大抢手,仅仅过去了三年期间,三年期间从0到1,这相对是十分高的效率。
这样的速度和销量也着实让不少业内人士感到震惊不已,同时也纳闷十分,今天,上汽智己CEO刘涛发微博称:
小米汽车速度确实是快,三年就从平台开局干出了第一辆整车,从原生平台开局做研发,2-3年期间纷简约杂的整车和零部件实验和验证方案,随意怎样提升仿佛也不够排啊,谁知道是怎样做到的如此高效和高速的?
关于这个疑问,评论区是七嘴八舌,有博主示意:这就是中国产业链的力气,配套完全,工程师储藏完善,选对几个技术主要人物,有足够的估算,3年出车不算快。
还有网友称:只需有短缺的资金和人才,期间不是疑问,关于小米来说这是第一辆车,然而关于小米汽车的工程师来说,这或者是他们造的第不知道多少辆车了。
也有观念从传统车厂和小米的区别启动了解释:传统车企和互联车企的区别就是,小米只须要整合这环球上最有性价比的产业链,而传统个个强调自主开发和外围技术,而小米外围是车机和生态系统。
你感觉小米3年造车期间终究快不快?其余车企可以复现这种速度吗?
小米造车会议纪要曝光:3年推出首款车型,具备L3级能力?
小米造车官宣前,内部人士对其矢口否认。随着3月30日小米发布会上造车消息正式官宣后,关于小米造车的各种细节开始不断浮出水面。近日,一品 汽车 得到一份小米造车的“会议纪要”,相关人士称,这是小米团队在与投资机构就 汽车 行业调研时的问答内容。
通过这份“会议纪要”,我们可以看到小米对 汽车 更多的思考,同时也感受到小米造车的很多规划也仅仅停留在“PPT”阶段。
在3月30日的发布会上,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说了很多进军 汽车 圈的理由,其中最终让他下定决心的是米粉。甚至他还讲述了一个细节,即有粉丝希望能开上小米的 汽车 环游世界。为此,雷军的团队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改装”了一辆智能出行空间。
但是我们在这份“会议纪要”中看到了更多理性的思考:
为什么造车?
1)市场的机会,是手机市场的十倍(十万亿)
2)渗透率和市场集中度低,增长的潜力很大
3)智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全景智能生活
(注:本文蓝色字体为“会议纪要”原文)
但作为小米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米粉”的规模和力量显然不容忽视。所以,在小米 汽车 业务中,造车也是为了满足“米粉”全景智能生活的一种场景。
当小米宣布造车的时候,很多人猜测将来的“小米 汽车 ”会是更加偏向于经济型的智能电动车,但是具体产品定位、生产布局、品牌名称等都还是未知数。在回答相关问题时,小米团队并未给出明确规划,甚至一个框架性规划都没有。
汽车 的定位和时间点上的规划?
1)今年1月15号开始认真研究可行性,充分的论证,但还需要很多的时间来进一步完善计划和产品规划,以及产品的布局。
2)我们可能比纯电车的对手晚了一些,但是我们会尽力赶上,哪一类的产品现在还没有定论,哪种方法去做还是要等更成熟的时候去分享。
3)我们认为电动 汽车 是未来最大的移动互联网终端,这和智能手机 AIOT的战略是非常吻合的,我们会从这方面去思考产品定义。当然这也是一个特别复杂的问题,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产品来满足下一代人对智能 汽车 的需求,还是需要长时间的打磨,肯定不是一款ODM的产品,我们需要重新去定义未来消费者需要的一些内容。
生产方面是自己造还是代工?
1)未来我们会做更多的调研,还没法汇报给大家。产品的规划是特别复杂的事情,我们需要全力研究才能决定。
2)现在是不是有了一些雏形的东西跟大家分享?
我们访问和考察了整个电动车行业里面的优秀企业,我们正在找出一个最合适模式的路途之中,真的没有到我们能够跟大家报告我们能怎么做的阶段。
在发布后,雷军接受了央视的采访,其中提到将来“小米 汽车 ”的品牌名称时表示,“还有足够时间来决定”。但是不经意间透露了首款产品的“上市时间”,因为其提到“做一辆车的周期比较长,电动车可能快一点也需要三年时间”。
其实,按照行业规律,目前研发一辆 汽车 大约都在24个月左右。考虑到小米目前还没有完整的研发团队,用时应该会更长,如果能用3年时间推出首辆车型,已经算很高效了。以头部几家造车新势力为例,蔚来 汽车 成立于2014年11月,2017年12月首款车ES8S上市,期间用了3年时间;小鹏 汽车 成立于2014年中,首款车型大规模交付车型上市在2018年12月,期间用时4年多;理想 汽车 成立于2015年7月,首款车型理想ONE在2019年4月,期间用时近4年。
在评估中,哪些是潜在的最大风险?
1)所有的风险都是比较实在的,我也没仔细想过哪个更大,在综合评估之下,也是跟手机有一些不一样,复杂程度很大。
2)什么是最大的挑战,第一最重要的事情,组建最优秀的团队,我们能否迅速地吸引和集合一批电动车领域的人才,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风险;第二,做智能手机,即使100万台的库存可能几个仓库就搞定了,但是有车了之后,仅20万辆车就是很大挑战, 汽车 和手机在库存和供应链方面都不一样。
虽然目前尚未给出产品定位,但是作为一辆智能 汽车 很多人都关系其自动驾驶级别。根据此次“会议纪要”内容:
我们的车是做车还是智能驾驶呢?
1)我们想了很久,最后定了这个版本(公告)是智能电动车。我们的第一辆车可能没有达到全智能驾驶的阶段,那么未来是不是所有的车都是智能驾驶,路还是很漫长。
2)达到L3的水平或者真正的全智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不会等到那一天才推出产品,我们会跟着智能 汽车 的发展历程来逐步推出产品。
从上述对话不难看出,在自动驾驶方面小米不会采取激进的策略,具备L3级自动驾驶能力的车型将会是切入点,甚至主打车型很可能会是L2+级水平。
众所周知,雷军和他的顺为资本此前已经投资了蔚来 汽车 、小鹏 汽车 以及相关智能 汽车 产业链环节。在雷军宣布造车后,小鹏 汽车 董事长何小鹏也发朋友圈进行了祝福:我们要为勇敢者鼓掌,无论结果如何,当越来越多人这样之时,世界才会更灿烂!
其实,在小米团队和雷军看来,这些都将是小米造车的“盟友”,小米加入造车队伍更多是与大家一起“把饼做大,而不是去抢生意”。
总投了小鹏和蔚来,会不会相互竞争呢?他的时间怎么分配?
1)我们问雷总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会说这几个人都是他的好朋友。现在的电车渗透率还只是10%,大家现在要把饼做大,而不是去抢生意,他们也都很支持雷总做车。
而且在小米团队看来,小米进入这个赛道比其它造车新势力更有优势:
1)很明显的就是人才的积累和优势,我们有近三万名员工,基本都是软件工程师,除了电池、底盘、电机以外,(智能 汽车 )很大部分的工作量集中在软件,这就体现出来我们的优势。我们有很多的软件和AI领域的工程师,现有条件下再去吸引 汽车 领域的人才,来补充团队,这是我们的优势。
2)我们积累的东西很多,实际上我们做云服务、互联网服务,很多软件的架构和技术上的东西是相通的,技术上是可以复用的。
3)我们的规模也是优势,我们对产品的理解,十年来打造出来的能力,作为一个新的造车企业来讲,是一个从头搭建的过程,对我们来说有一个比较好的能力和基础。
写在最后:
很多人将 汽车 比作“马拉松”。在这场长跑中,刚刚跨过“知天命”之年的雷军进入到 汽车 行业给自己设置了一个期限——10年。根据《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新能源 汽车 新车销售量达到 汽车 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约600万辆规模)。有人预计到2035年,节能与新能源 汽车 占比将达到50%规模(按年销量3000万辆计,即1500万辆规模)。而去年,我国新能源 汽车 产销只有130万辆规模。所以,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10年时间,将是中国新能源 汽车 发展最热的10年。雷军带领小米可谓杀入了一条广阔赛道,但能否跑赢,未知数太多。如果说小米手机通过10年努力,成就了销量前三算是一种成功,显然 汽车 需要更多的10年。
小米造车,看似雄心壮志背后的无奈之举
1987年,18岁的青年雷军手握清华北大的两张入场桊,却选择了武汉大学计算机系!
2007年,38岁的中年雷军完成了金山的IPO上市,却从金山辞去CEO职务,
2010年,41岁的雷军已经实现财务自由,却冒着巨大风险成立了小米公司。
2021年,52岁的雷军公司市值已经达到6665亿元,却宣布未来10年来投资100亿美元制造 汽车 。
可以说,雷军似乎已经触碰到了一个普通人能够触摸到的天花板。每当已经可以“当个安乐公享尽荣华富贵之时”,雷军总是把自己的筹码全部压上,为了理想和目标开展新一轮的冒险。
本次小米发布会,雷军罕见地分了两场,以致米粉措手不及。在次日的第二场会上,雷军语气悲壮, “这是小米 历史 上最重大的决定” , “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愿意押上人生积累的所有战绩和声誉” 。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不成功便成仁之势,以致大家忽视了发布的近20项的新品。
一般而言,年龄越大在投资上就越偏向保守,是什么“逼得”雷军破釜沉舟?
2011年,小米在北京推出了第一款智能手机,一款和三星旗舰配置相同、和苹果外观相似、价格仅为1999元的小米1完成了市场上的“通杀”。特别是在年轻人的群体,抢小米的热度和难度不亚于今年的抢茅台。抢到后立即转手可以为带来一笔错的收益。
从此, 饥饿营销 与 低价、高配 成为了小米的标签。
然而, 成也低价,败也低价。
苹果 凭借着 系统优势 和 客户粘性 占领手机市场 6成以上的利润 , 华为 凭借着 品牌效应 占领 高端安卓市场 , OPPO、VIVO 凭借着广告、线下店占领 中低端安卓市场。
虽然小米手机的出货量的一直名列前茅,但利润率始终不高, 小米手机最近两年的硬件业务综合利润率不足1% 。为此,小米成立了低端的红米品牌,着力将小米打造成安卓机皇,以提升利润空间,从2999到3999,再到到现在的6千元以上价位,小米每年以一千元的台阶试探着市场反应,缓步登上了高端区间。
与此同时,小米努力将IoT(物联网)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打造成收入的另一支柱。2019年年会上,雷军宣布“手机+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双引擎战略,称“这就是小米未来五年的核心战略”,后又升级为“手机 AIoT”。但如今IoT增速也大幅下降,2020年该项业务的营收增幅同比下降33.1%。
2020年财报发布后,小米股价一度大跌8%,最终报收于23.9港元,股价下跌4.4%,市值蒸发277.21亿港元。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 小米急需要讲好一个新故事 来向资本市场 证明自己的潜力 。
早在2014年,小米就已经嗅到了车联网时代的投资机会,当时小米就注资了地图厂商凯雷德;2015年,雷军旗下的顺为资本投资了造车新势力蔚来 汽车 。在蔚来 汽车 上市成功尝到甜头后,顺为资本再度投资了小鹏 汽车 。2020年4月,小米又投资了车载服务系统厂商博泰。可以说, 小米很早就进入了 汽车 投资领域,但投资企业和自己投资毕竟不同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2025年,新能源 汽车 新车销售量达到 汽车 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如果 汽车 年销售总量是2500万辆, 20%的比例是500万辆 。相较新能源 汽车 在2020年136.7万辆的销量, 市场机会明显 。
汽车 工业有 系统复杂、投资大、周期长 等特点,极度依赖前期的现金输血,一旦资金紧缺极可能功亏一篑,中途翻车。从公司成立到第一批产品交付, 至少需要三年时间 ,市场上留给小米的时间还多吗?
国内新势力造车品牌有 理想、蔚来、小鹏、哪吒 等后起之秀,还有 上汽、北汽、广汽 等财大气粗的国企老大哥,尚且还有 国外品牌 虎视眈眈。
2018年之后,中国的 汽车 行业销量增速达到了顶峰,之后已经连续几年增速放缓,对一线城市来说,私家车的便捷性并没有公共交通和共享 汽车 便利。
小米生产出来后,如何确保销量?
蔚来4年烧掉约220亿元,仅2019年便亏损113亿元。2020年,小米集团的 净利润是130亿元 。小米的钱,能烧多久?
发布会上,雷军一度哽咽,员工激动无比,股市也在当天上涨2.2%,股价报25.6港元。
资本不相信眼泪,资本只为实力买单。
智能新体验 专访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正在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各大车企之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在如今技术为王的时代,只有带来更前卫、更智能以及更有驾控乐趣的车型才能被市场接纳。近日,智己汽车举办了“新世界智能原点发布会”探讨构建新世界汽车智能的全新标准。而作为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通过线上形式接受了媒体的采访。
Q:之前智己L7是定位驾控,现在又转向智能化方向,定位上是否会出现模糊?
A:其实完全不是调转方向,回顾智己项目出发的三大初心,分别是:
第一、相比燃油车,电动化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驾控升维的体验;
第二、深度的智能化让智能场景化水平突破了原来所有的想象;
第三、随着人均GDP超过一万美金,消费升级、审美升级在中国的各个消费行业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化,汽车行业也不例外,中国消费者对于消费升级、审美升级的需求在过去两年的市场表现当中,会被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电动化和智能化,是一个好的智能电动车不可或缺的一体两面,不可分割。智己在天马山证明了新世界驾控旗舰的产品定位,但深度智能化也必须要成为一个好的智能电动车的另外一面,两者完全不冲突。
随着时代发展,智能电动车在动力和智能化方面的打通和融合,也会带来全新的体验。超跑模式拥有特别强的动力性、特别好的操控性,同时要把智舱内听觉的、触觉的、体感的甚至将来还有一些嗅觉的体验,向用户提供在动力驾控之上,融合智能化的沉浸式体验。
电动化和智能化两个方向并不矛盾,智己希望做的是同时在两个方向上带给用户全新的、最顶尖的体验。
Q:智己汽车展示的在智能驾驶方面的配置跟功能,请问智己汽车提出的智能汽车五大标准,为什么是从这五个方面来考虑?之前有没有考虑过其它方面的这些配置呢?
A:智能汽车的五大标准会成为未来智能电动车发展非常明确的方向,智能化思考的面和想象空间非常广泛,功能表现非常多元。
第一个是智能驾驶,这是一个底层逻辑。智能驾驶是汽油车或者汽车发明136年以来,对汽车的体验方面最革命性的一次颠覆,所占的权重在五大维度当中是最重的,是智能电动车区别于传统汽车最根本、最核心、最标志性的改变,在体验上是非常颠覆性的、标志性的。
通过数据驱动的算法和流程闭环自动化的飞轮迭代,最大限度的解放原来传统车用户花在驾驶这件事情上的精力和消耗,是非常重要的。
在此前提下,在云和端一体化的考量方面,整车深度智能化会带来全新的体验,场景智能和汽车移动社交也将随之而来。智己汽车从L7开始会具备非常强的场景智能、持续进化能力,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智能场景体验的想象空间。汽车作为超大号智能终端,算力角度已经远远超过智能手机,存储能力、通讯能力、续航能力等,使得智能汽车天然具备一种沉浸式体验的产品技术和基础。数据驱动可以像IMAD更加像人,数据包的下发可以让我们享受更多的体验,把更有价值的数据通过数据工厂进行功能的优化,再反馈给用户,通过数据权益计划来兑换实现持续升级。
汽车在行驶的过程,是一个相对社交的空白点或者盲点,这个过程中的社交需求会成为智能汽车一个非常重要的诉求,而汽车是5G时代深度社交的完美载体。
持续进化能力方面,在打造智己L7与iO原点架构的过程当中,它的硬件与软件本身带宽我们预留的非常足,我们的软件可以进化,硬件方面也预留了足够的升级空间,并且在同步探索其他方面的硬件升级可能性。在未来的智能电动车时代,技术迭代飞快,必须硬件和软件协同升级,才能带来最佳的体验。
Q:目前在自动驾驶领域,L4 还是遥不可攀的一个高峰,在L2-L3的阶段,智己的发展路线是怎样的?
A:L4级别的高阶自动驾驶将会很快到来,上汽集团与智己汽车已有相关技术前瞻性技术储备。当前,我们用L4级自动驾驶训练而来的算法技术赋能智己IM AD,去实现L2.99级的辅助驾驶功能。
交付即可以体验到16项基础辅助驾驶,6月18号,C端交付就可体验高起点的驾驶辅助功能,而不需要用户经过漫长的等待。并且基础辅助功能就已经拥有第一梯队惊艳表现。堪称“交付即体验”、“出道即惊艳”;
预计今年三季度起,将逐步推送高速高架场景NOA以及高精度自动泊车、信任增强等更多高阶智驾功能;
对于“更像人”的智驾体验我们倾注了更多思考。比如信任增强,可以构建人车深度交流,清晰感知功能边界,知道何时该接管而不是创造惊吓,这方面能力我们将通过OTA后续提供;细节体验也有亮点,例如智己L7所独有的应用场景,WLC高精度自动泊车,融合无线充电功能,通过视觉能力和APA能力,能够为选装无线充电车型实现一键高精度的泊车对位,充分发挥无线充电的功率能力,这是我们对用户的更多考量;我们还将充分利用39寸的超宽场景横屏,创造“空中领航”这种实用领航模式,打造沉浸式体验,未来会通过OTA方式来提供。“更像人”打造出智己IM AD差异化,也给用户提供全新的体验。未来,凭借云上数据工厂和可升级智驾硬件带来的持续进化能力,IM AD的最终目标是进入全球智能驾驶第一梯队。
从多家媒